Content details

By :土韵麦田 31

出血性疾病如何进行实验室检查?

一、引言

出血性疾病是一类涉及血管、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等功能异常导致出血倾向的疾病。实验室检查是诊断出血性疾病必不可少的手段。通过实验室检查,可以明确病因,评估病情严重程度,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。本文将详细介绍出血性疾病进行实验室检查的方法和顺序。

二、实验室检查的顺序

1. 初步筛查:初步筛查旨在快速识别出血性疾病的可能性。常用的筛查方法包括束臂试验、出血时间(BT)和血小板计数(PLT)等。

2. 特殊实验:特殊实验是对初步筛查异常结果的进一步验证和病因分析。包括血块回缩试验、血小板聚集和粘附试验、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(APTT)、凝血酶原时间(PT)等。

3. 确诊实验:确诊实验是对特殊实验异常结果的病因鉴定。包括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(FDPs)和D-二聚体(D-D)检测、凝血因子活性检测、抗凝物质检测等。

三、实验室检查方法及意义

1. 束臂试验:用于评估血小板功能。正常人一般不超过10个出血点,超过10个出血点为异常。

2. 出血时间(BT):用于评估血小板数量和功能。 Duke法正常值为≤5分钟。

3. 血小板计数(PLT):用于评估血小板数量。正常值为(150-350)×10^9/L。

4. 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(APTT):用于评估内源性凝血途径。正常值为36-44秒。

5. 凝血酶原时间(PT):用于评估外源性凝血途径。正常值为11-14秒。

6.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(FDPs)和D-二聚体(D-D):用于评估纤溶活性。正常值为FDPs<5 mg/L,D-D<0.5 mg/L。

四、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

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,结合临床表现,可以对出血性疾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。例如,BT延长和PLT减少提示血小板数量减少性紫癜;APTT延长和PT正常提示内源性凝血途径缺陷等。

五、注意事项

1. 实验室检查应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,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指标。

2. 实验室检查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,如药物、饮食、生理状态等。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现状,对检查结果进行合理解释。

3. 出血性疾病病因复杂,实验室检查方法繁多。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项目,避免盲目检查造成资源浪费和患者负担。

总之,出血性疾病实验室检查是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。通过科学合理的实验室检查,可以提高出血性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,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。

你可能也喜欢